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一米范...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一米范文漂亮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编的1000字名人传读后感【精彩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人传读后感1000字 篇一音乐家、艺术家、文学家,三个巨人。
忍者永不言弃
“我窥见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标,我每天都迫近它一些……如果我摆脱了这疾病,我将拥抱世界……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绝不能让我屈服……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是多么美!”
这是贝多芬发自内心的呼喊。
从1815年开始,贝多芬就只能和别人在纸上交谈了——一只无形的手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拿走了。这对他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他曾想放弃作曲、离开祖国、过隐居生活。但经过了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的思考,不知多少次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开始面对命运、顽强耕耘,写出了交响曲《英雄》《田园》《命运》,钢琴协奏曲《皇帝》,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钢琴奏鸣曲《华伦斯坦》《热情》,歌剧《菲德里奥》……
有个叫密契尔的人,他也许没有贝多芬著名,但也有贝多芬的精神。他曾自认为世界上最倒霉的人:46岁时因车祸烧得面目全非,51岁时又因坠机造成瘫痪。但他不甘心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最终凭借自己的顽强意志,成了既是受人爱戴的演说家,又是事业成功的企业家。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不管他们是平凡还是出名,凡是有贝多芬精神、与命运抗争的人,都是伟人。
贝多芬的坚强意志在他的音乐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他的精神和音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话:“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能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勇者无所畏惧
米开朗琪罗的性格可真不是太好:软弱、胆小、多疑、优柔寡断、做事有始无终……但在艺术上呢?为了寻找好材料,他在采石场一呆就是几个月;为了运送精心挑选的石料,他亲自带领工人开山筑路;为了使壁画保持鲜艳不脱落,他摸索颜料配方,一有差错就得从头再来,于是尝试了又失败,失败了再尝试;为了建造陵园、铸造铜像,他不得不从头学习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炼铜术、建筑学;为了掌握人体的结构,他用尸体来解剖,不仅惹来人们反感,还累得大病一场……他在生活中也许不勇敢,但在探索艺术时,他从未胆怯过!
冯刚,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也有着这样超人的勇气。为了将野生动物的美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唤起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他背着十几公斤重的照相器材,足迹遍及天山南北。为拍藏羚羊,他克服了高山反应,摆脱了重重困境;为拍野牦牛,他孤身步行8小时,冻坏了双脚;为拍蒙古野驴,他曾在40℃的高温中迷路14小时;为拍大白鹭,他裹在雨衣中等了4个多小时……他和米开朗琪罗一样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勇气十足。
米开朗琪罗一生作品无数,他却因未完成的太多而认为“虚度一生”。其实他不知道,只要是勇敢地与艰难搏斗的一生,都是成功的一生。
名人传读后感900字左右 篇二古今之成大事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
——题记
用苦痛换来欢乐
世界上曾经有一位音乐家,由于不出众的外表,他不常与人亲近,但由于他特有的性格和那属于他的思想方式,造就了一位世界级的音乐大师——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回想起他的音乐,悠扬而深情,充满着忧郁气息的色彩:有轻快舒展的,像《田园》;有深情浓郁的,像《命运》;有悠扬振奋的,像《英雄》……每当听起这些蕴藏深长的交响曲,不由地感叹贝多芬那超乎常人的思维与独特的理解,就因为这些才缔造出那么多发人深省的旷世音乐。
这位音乐大师却是在那鲜为人知的过去中磨练出来的。他的童年可谓悲惨,他的命运可谓坎坷。在创作名曲时,他几乎都是呆在黑暗的小阁楼。内心的孤独,生命的苦楚,这些都成为他的创作来源,不是吗?在生命中挣扎,在痛楚中创作,谱写着非同于凡人的命运,讴歌着苦痛换来的欢乐。贝多芬大师的一生,只是为了艺术牺牲罢了。让人铭记于心的是久传于世的乐章。
愈使我痛苦就愈让我喜欢
米开朗琪罗,这位大师的一生都在忍受着政治、教皇、家庭的胁迫,性格上的优柔寡断更使得他无力反抗。自闭,使得他无法主宰自己,而且否定了自己,摧残自己。他的天才与一个在背叛他的心灵结合在一起。性格上的脆弱造成他一生的悲剧情节。然而他用一种极为谦卑的爱来爱着自己的亲人。但,终生陪伴他的只有永远的孤独。回望过去,他创作许多应该给他带来希望与自豪的作品,但他无法聊以自慰。他做了他可能做的一切,但他觉得自己虚度了一生。可怜白发生!
怀着怎样一种沉重的心情读完他的一生,我知道他一定要用一种轻蔑的眼神注视着我想要对他表示关怀与同情。悲悯的一生。他以怎样一种勇气叩问这个丑陋的世界。也许值得同情的是像我们这些卑微的以他人的伤痛搜刮快乐的根本不懂得生命的人。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
在我小学的读书生涯,列夫·托尔斯泰这位老先生可谓我的指明灯:史诗般的恢弘气魄与明亮诗意的《战争与和平》,波澜与不安骚动的《安娜·卡列尼娜》,还有悲天悯人的《复活》。
这位老先生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世人播撒爱的种子,然而讽刺的是他为了寻求真理客死异乡,且无亲朋好友在他的身边。为什么他会在耄耋之年独自踏上火车之路,尔后不治而逝?哎,还不是他的思想与家人之间的不同,使得其沟壑越来越深,终于……
漫天花雨,是你们高贵灵魂的祭。
名人传读后感1100字 篇三有哪种胜利能与他们的成就相比?拿破仑的那场战争 ? 奥斯特历茨那天的太阳?这种辉煌是精神力量所从未取得过的殊荣。他们用困难锻造自己。正如贝多芬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一生,这句话已经成了勇敢者的座右铭: “为其痛苦,才有欢乐。”
“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这是罗曼·罗兰在《名人传》卷首语中开宗明义的一句话。或许,这也是他为自己全部作品所作的诠释。
《名人传》的作者是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名人传》讲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其罗和托尔斯泰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他们或由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由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但是他们凭借坚强的毅力,走完了辉煌而艰苦的一生。
《名人传》的许多地方令人拍案叫绝,可是我最难忘的还是贝多芬说的一句话:“人啊,靠你自己吧!”这句话仿佛是对每一个生灵的忠告,假如不会自力更生,那么就自讨苦吃了。这三位伟人,就是靠自己,才铸就了辉煌的一生。
贝多芬出身贫寒,十三岁辍学,十七岁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二十五岁时他刚刚在乐坛崭露头角,耳朵又开始失聪。这种对音乐家而言十分致命的疾病给他带来的痛苦,非常人能想象,谁能想到他那些不朽的传世之作,绝大部分竟是耳聋以后写成的。在生活上,他一直是不幸的,由于贫困和残疾,他的感情生活布满了凄凉和遗憾······
尽管他的天才征服了全世界,尽管维也纳的精英人物视他为国宝,尽管皇亲国戚在他面前都会礼让三分,但他的生活境况却没多大改善。不错,他的艺术是无价的,于是人们慷慨的用掌声和欢呼声酬谢他,却没想到他的鞋子破的上不了街……
然而,他没有被打倒:他痛苦,却不肯屈服于命运;他贫穷,却既不趋炎附势,亦不迎合潮流,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人格;他孤独,却能以热忱的赤子之心爱人类;他从未享受快乐,却创造了快乐奉献给世界。他终于战胜了!战胜了疾病,战胜了痛苦,战胜了听众的平庸,战胜了所有的磨难和障碍,攀登上了生命的巅峰。当第九交响乐在维也纳首演时,听众如痴如醉,许多人都流了泪,演出结束,掌声雷动,当他转身面向听众时,全场忽然起立,挥动帽子向他致敬,场面之热烈,恍如。
米开朗其罗和托尔斯泰比贝多芬要幸运,他们没有任何肢体上的残缺,但是,他们不肯安享一生,不肯虚度年华,为自己的目标奋斗,拼搏。
有哪种胜利能与他们的成就相比?拿破仑的那场战争 ? 奥斯特历茨那天的太阳?这种辉煌是精神力量所从未取得过的殊荣。他们用困难锻造自己。正如贝多芬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一生,这句话已经成了勇敢者的座右铭: “为其痛苦,才有欢乐。”
名人传读后感1000字 篇四1886年,罗曼·罗兰怀抱着理想与热情,考取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然而现实生活让他苦恼困惑,于是他给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信寻求答案,他幸运的得到了托尔斯泰的帮助:“一切使人们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们分裂的,是恶与丑。”托尔√一米范文★www.1mi.net√斯泰“慈祥”的言行对罗兰的一生构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许,正因为有了托尔斯泰的指点,《名人传》才会诞生吧。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必需的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在当时那个骚动不安、弥漫着腐败风气的欧洲社会,正是需要一个伟人,一种精神去改变。在这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提供了读者清新的空气,提醒人们要为个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
罗曼·罗兰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在书中,作者多是从侧面地去表现名人们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难,他们对无限苦难的不懈抗争,以及在抗争中爆发出来的生命而苦难在各个人身上又表现为种种不同的形式。贝多分的痛苦是一种命运之痛,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受难则来自内心。在与苦难搏击的漫漫征途中,他们都显示出巨人般的力量、变苦为乐的生存勇气。贝多芬不愿向尘世的君主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在内心极其苦楚的情况下孤独地挣扎着。他们痛苦,却毫不畏惧地说“千万的快乐,不值一单独的苦恼!”“是我给人以精神上至高的狂热。”苦难对他们的折磨和他们对苦难的抗争,使他们的人生变得熠熠生辉,也使他们成为了我们心中的伟人。在书中,我们看到的是那不屈的精神、那承担痛苦的伟大勇气,更使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意义。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经常会有大风大浪,怎样掌舵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听天由命还是勇敢一搏?
书中的三位伟人给出了答案。贝多芬用生命谱写了不朽的乐章《欢乐颂》;米开朗基罗知道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留下了传世名作;托尔斯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定下决心,摆脱贵族。我国“亚圣”孟子曾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阿炳,似乎注定了一生都离不开凄凉。父母去世、街头卖艺、双目失明……但在苦难中,他承袭了父亲的演奏才华与音乐素养;在流浪中,他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性格。有这样的阿炳,才有了流传后世的绝妙曲目。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所以有这么多平凡或不平凡的给予我们克服苦难的鼓励,我们应当坚定自己的信念,勇于克服艰难困苦,当柳暗花明又一村,会发现他们是你人生道理上一笔千金难买的无价之宝。
不经历风雨,怎能欣赏彩虹?
名人传读后感1000字 篇五这是一本书,更是一个躁动不安的社会呼吸英雄气息的窗口。
合上书,脑海里留下三个名字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
三个名人,三位英雄,各自在建设辉煌,食就悲哀,锤炼着三幕伟大的悲剧。
一个是音乐天才,一个天生妙手,另一个为杰出的灵魂思考者。
一个抬头已经目睹到了自己的辉煌,低下头后却仍要面对生活,贫苦多难。其音乐让人们为之痴狂,但被人描述为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却几乎无人问津他那破乱不堪的俗世生活。
一个也是才华横溢,脚蹬绘画和雕塑两座山的顶峰,但却要违心向教皇展示他那精彩绝伦的艺术。因为他的技艺足以媲美神话中的造物之神,所以他又招来了一堆跟在他后面诋毁他的人。
另一个从小就被视为自己所处阶层的怪胎,拥有穿透灵魂思考的能力,却由于时代和信念在烛光暮年离家出走。呵,一个先行者却被教会宣布为“邪教徒和叛教者”
仰天长叹:“何等不公!”
但他们是怎样面对的?
一个耳聋后仍坚持创作,一个在临终前仍站着完成自己的“最后晚餐”,另一个留下了无数弥漫着书香气的卷轴,直到今天,仍能穿透灵魂的迷雾。
一个世界,一条路,三个人。
钦佩作者,因为他的着眼点不是名人们那些卓与人类的成就而是在揭示这些成绩背后的道路:布满艰辛,坑坑洼洼。
走这条路的行人该会是怎样的艰难?岂易于行蜀道,上青天?
上帝该对这三位大师开了多少命运的玩笑?在这光荣的荆棘路上,他们该跌倒过多少次?
但回答上帝和荆棘丛的,却是他们永不停息的斗争,奋斗,直到光明到来。
到了这里,我们开始明白,作者写此书,恐怕并非只用情在一个“难”上,应该是激励后人来“斗”。
身有病痛,被时代排斥仍然执着于远方,前行。磨难碾压信念,却磨出了伟人。他们虽早已乘着岁月的舟逝去,但却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动力。
看窗外,有不少壮年乞丐,也有不少青年骗子;打开任意一家网吧的门,就可以看到80%的顾客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精神病院病人的人数火箭般上升,美国金门大桥下已被自杀者的鲜血染红;越来越多的人学会哭,学会了在跌倒和创伤自己的地方躺下・・・・・・・太多的人只是使生命昙花一现,太多坚持和毅力的美已经丧失。
人们都在说或在想:“我苦啊!”
人们多在感叹:“不公平!”
于是就在历数自己的多灾多难,倾倒自己的一腔苦水。
社会压力大!生活压力大!心理压力大得不能再大!
难道就没人想要站起来吗?那些站在社会顶端的人就难道不苦吗?
他们也定受过难,肯定也有来自事事处处的压力,只是在苦难面前,他们用痛苦换来欢乐。可你,干了什么?
你用痛苦换取的是什么?
此处无声胜有声。人生路终要自己走,自己品。
笔落此处,不再多言。请允许我用两位名人的话来结尾:
在伤心的隐忍中找栖身,愈苦愈使我喜欢。
名人传读后感1000字 篇六“我们将要讨论的这些作品,是为我们说写,它来自数十年前的另一个国家,却在我们这个国家找到了真正的回音。他的作者在作品中向中国读者发出召唤并寄予无限希望。”
这就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罗曼。罗兰是19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名人传》是罗曼。罗兰教授艺术史和研究音乐期间写作的。包括三个艺术家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
本世纪初,在物质决定一切,恃强凌弱和暴力成为国际秩序的时代,作者选择了19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这些艺术巨匠,让他们具有的高贵品质引导人们脱离低级的生活。为生活奔忙,生不由己的人以及那些生活在悲惨境遇里的人啊,何不靠在巨人的肩上休息片刻,回忆高尚的情操,汲取更多的力量再出发?
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他们都经受了痛苦的考验。
贝多芬在双耳失聪后,他不敢向人表现这一点,他离开了人群。贝多芬没有朋友,他独自与命运抗争。只能向上天发出凄厉的呼叫;
米开朗琪罗则忍受着另一番痛苦,他夜以继日的工作筋疲力尽,但他的工作是被迫的,假如他拒绝,提交任务的人不能强迫他,但他不敢。他在权贵面前十分胆小,而自己又偏偏瞧不起畏惧权贵的人。他为自己的胆怯感到羞耻,厌恶自己。他在〈诗集〉中说:“让我痛苦吧!痛苦!过去没有一天属于我。”他在这种痛苦中挣扎一生。
家庭,精神的归宿。却成了托尔斯泰的牢笼。他的思想,他从事的人民教育事业。与他家人的生活方式发生冲突。他不能离开他所爱的家人。他开始计划抛弃家庭,但当他再次看到即将逝去的一切时他的脚步无法继续。托尔斯泰注定陷入极大的矛盾和痛苦。不能按自己的信仰生活使他痛心疾首。直到这一天,疯狂的绝望是他走上了离家之路。他一面彷徨,一面奔走。终于一病不起,死在了陌生的小城。
米开朗琪罗以另一种方式获救。在他70岁是接受了圣彼得大教堂建筑师兼总监的职务,他认为这是他应尽的义务,他甚至不肯接受应得的俸禄。因为他认为那是神的使命。对神的信仰使一生猜疑的米开朗琪罗到了晚年不在怨恨,他说:可怜的我满足愿望已晚,现在,你还不知道吗?宽容,高傲,善良的心,知道原谅去向侮辱他的人以德报怨。”他出于惯性不断雕塑,1546年2月中一天的落日时分,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信仰是生命的力量。人没有信仰,就不能生存。信仰给予人生之密的答案中包含了人类最深刻的智慧。”这是托尔斯泰对宗教的重新思考。
名人传读后感1000字 篇七传记是一种实录性文学。在理论上我们不可否认那些喊有丰富想象的文学作品中占的重要地位。可事实上,那比较偏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含有事实依据气息比较浓厚的文学作品。在那里我仿佛更能触到一种真实的生命。
《名人传》是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20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并没有对传主的生平作琐屑的考证,也没有向常人一味地追寻他们的创作过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的艺术领域的共同处,着重地刻画了他们在艺术上追求真善美的历程。罗曼?罗兰称之为“英雄”,以感人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负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写下了一首“英雄交响曲”。本书的首位译者傅雷先生说:“在阴暗遮蔽了整个天空时。”他从《名人传》中得到了启示是: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承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在如今一个物质生活十分丰富的时代,可这个时代的精神生活相对贫弱,在一个人们躲避高尚,告别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是更多的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仿佛是一面镜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使我们的卑劣渺小纤豪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歌颂他们的作品而不去感受他们的伟大。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心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我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在回到人生的广愿,心中就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这对于我们的时代无疑是金石之言。
《名人传》好似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名言:古之成大事着,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托尔斯泰和米开朗琪罗——特别是米开朗琪罗,都是具有很大弱点的人,可是在传记里和他们接触,却感受了他们的痛苦、失败。同时也感受了他们的成功。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了机遇。我们渴望成功,然而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要的是一夜成富翁,这急功近利或许使我们获得昙花一现似的成功,却不能让我们挤入人类事业奋斗的不朽之列。因此读《名人传》或许让我们更清醒一些。
严格的来说,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没有给人比较深入的分析——例如是社会学的分析,而这在我们看来是比较重要的。可是他另一方面的成功太伟大了,以至于叫人觉得这样的缺点也无关紧要。
读《名人传》,让我们倾听一下英雄的声音,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大量英雄的时代。